猪价跌,饲料涨
养殖场(户)骑“猪”难下
“压根儿没想到,此次猪价低迷会持续这么久。”思南东华种猪场总经理杨胜波苦笑着诉苦:“商品仔猪每公斤只卖到9元左右,二元母猪根本没人要。”万山龙辉养殖公司总经理杨旭辉同样叫苦不迭:“这几个月每月亏损10多万。”
和规模养殖场的苦苦挣扎相比,普通养殖户显得很干脆:不养。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不久前,德江县扶贫办采购了120头三元仔猪,准备免费提供给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煎茶镇潮溪村的农户,不料,面对送上门的“大礼”,农民们却拒之门外。理由很简单:“没有粮食喂,喂了也是亏。”
自2008年夏以来,铜仁地区生猪市场持续低迷,价格一路走低。据地区物价部门监测显示,6月上旬,该区毛猪收购价和商品仔猪价均为9元/公斤左右。而在上个猪价高峰期,毛猪达17元/公斤,商品仔猪达35元/公斤以上。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猪价低迷不振之际,玉米等饲料价格却不断上涨。据了解,6月上旬玉米价格涨至2.4元/公斤,而去年同期仅为1.6元/公斤左右,浓缩料每吨高达近7000元,比去年同期的5200元大幅上涨。
保持规模,亏损严重;放弃养殖,损失惨重,众多养殖场骑“猪”难下,“断臂自保”似乎成了唯一出路。万山龙辉养殖公司今年淘汰母猪300多头,能繁母猪规模由去年高峰期的1200头减到800多头;思南东华种猪场能繁母猪也由去年同期的700多头减到400头;由于二元母猪压栏严重,印江云发牧业公司由生产后备种猪转型,自养商品猪200头。
生猪贱,猪肉贵
销售形成垄断
猪价何以久久在低谷徘徊?铜仁地区畜牧局总畜牧师王才金分析,主要因素是全国生猪产量严重过剩,供大于求。据悉,2007年、2008年,在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市场利好刺激下,各地生猪产业大规模扩张。此外,今年初以来全国性的生猪疫病,特别是疫情蔓延至生猪主产区后,导致养殖户集中出栏,加剧猪价下跌。
据铜仁地区畜牧部门一季度调查的数据显示,该区猪粮比为5.31:1,低于国家发布的6∶1的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已处于亏损状态。
王才金和德江亿源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谭立彬先后给记者算了一笔相似的账:对于规模养殖场来说,一头仔猪长到100公斤至少要3个月以上,需要约300公斤饲料,花费约800元,加上每头150元左右的仔猪成本,养猪总成本约950元,这还不算水电、人工费用。而100公斤的毛猪按9元/公斤收购只卖到900元,连成本都不够。
然而,虽然毛猪收购价低至9元/公斤,但铜仁地区市场肉价并未有明显下降。记者走访多家农贸市场了解到,目前猪肉价格每公斤约为17元至18元,比出栏价翻了近一番。铜仁市畜牧局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杨俊为记者算了另外两笔账。生猪收购商收购一头100公斤的生猪需900元,屠宰后按75%的出肉率有猪肉75公斤,以14元/公斤的肉价批给猪肉经营户,收入1050元,除去屠宰费,每头生猪最少得赚100元左右。
而对于猪肉经营户,花1050元买来一头白条猪,以17元/公斤销售收入1275元,加上内脏等价值150元左右,总收入1400元以上,净赚300元以上。
这和谭立彬的结果不谋而合,据他计算,猪贩和屠户最少要赚400元。显而易见,在整个生猪产销环节中,屠宰经营环节占据了相当大利益份额。谭立彬认为,按目前的生猪行情,市场肉价12元/公斤比较正常。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直言,收猪商和肉贩间,特别肉贩相互之间已经形成价格联盟,垄断了整个生猪销售市场,导致出现生猪便宜肉价高的怪象。
补贴没了,保险“缩”了
扶持政策路在何方?
就在备受猪价长期低迷煎熬之时,养殖场(户)发现,每头100元的能繁母猪补贴去年起没发放了。一些养殖户则反映,能繁母猪保险好像也没了。
对此,地区财政部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从2009年起,中央财政没有下拨能繁母猪补贴资金,也没有收到书面的通知或文件。畜牧部门人士分析,这或许与全国生猪产业大规模扩张有关。
不过,有人建议恢复能繁母猪补贴,以调动养殖户生产积极性。据国家统计局德江县调查队调查显示,该县4月份能繁母猪存栏21030头,比去年同期的26149头下降了19%。
对于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负责此项业务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铜仁分公司副总经理谢先德回应:“保险并没有取消,只是缩小了范围,目前只在印江和江口两县开展。”
据悉,铜仁地区能繁母猪保险从2007年12月开始实施,起初,根据省里“应保尽保”的要求,该区对20多万头能繁母猪一次性上了保险。但随着此项业务的开展,由于缺乏经验,操作不够规范,遇到了不少困难,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
根据要求,上保的母猪需要带耳标,但实际上带耳标情况并不理想。“由于交通不便,很多偏远地区的散户根本难以核查。”谢先德说:“为了查看带耳标情况,各县保险公司员工往往要放弃节假日。”
谢先德告诉记者,没有耳标就不能赔偿,此外,不属于8个月至48个月之间的,死亡不符合条件(如难产死亡)的等,也不能赔偿。但事实上,“很多不符合赔偿要求的死亡母猪,因考虑到群众损失和社会和谐而予以理赔。”
谢先德透露,个别地方还存在骗保的现象,比如有的农户家死亡的母猪本已赔偿,但又提供给农户,换了耳标重新索赔。由于种种原因,保险公司亏损严重。该公司提供的财务数据显示,能繁母猪保险实施的前两个年度,仅赔偿费一项就亏损500多万元。不过,谢先德强调,缩小能繁母猪保险范围,并非因为亏损,而是“公司力量较弱,很多地方覆盖不到。”
“为探索适合地方的能繁母猪保险新路,今年决定试点进行。”谢先德告诉记者,今后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无耳标、死亡不符合条件的母猪,将不予办理赔偿。
但众多养殖场(户)们仍期待能够给母猪上份保险。记者注意到,就在近期,保监会发布通知要求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并特别强调,要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大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力度。
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生猪产业的制胜法宝
针对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围绕降低养殖成本,保证养殖户增收,铜仁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制定有效措施。
一些县也在为稳定生猪生产发展想办法。印江自治县设立无公害畜产品经营窗口,实行优质无公害畜产品配送制,利用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经营,以高出市场价1元/公斤收购生猪,并与宾馆、学校等合作,实行按需配送,承诺保证猪肉质量。
不过,有业内人士称,面对全国性的生猪价格低迷,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与区外生猪主产区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既守住区内市场,又占领区外市场。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据了解,目前铜仁市屠宰点约有70%的生猪来自湖南等地,给本地生猪市场带来很大冲击。其主因就是区内规模化养殖水平不高,在价格等方面处于劣势,市场竞争力不强。
此外,铜仁地区养殖业结构极不合理,生猪产业占养殖业的80%以上,受猪价波动的影响极大。区内缺乏大中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撑,生猪产业化经营难显实效。
其实,志在打造生态畜牧业大区的铜仁地区,也意识到生猪产业发展路上的种种弊病。2008年起,该地区平均每年投入上千万元用于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上升,出栏率从2007年的22%上升到目前的30%。该区还积极引导养殖户按照市场合理需求来调控养殖数量,优化调整养殖比例,加快淘汰低产老龄母猪。
针对养殖结构不合理,该区近年来加快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并大力发展野猪、大鲵等特色养殖业,今年计划出栏特种野猪1万头、大鲵存池1万尾以上。此前引进的铁骑力士集团、雨润集团也在加快建厂投产步伐。
重在“开源”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7年底,铜仁地区与广东省农业厅建立生态农牧业发展战略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生猪产业方面的合作。短短两年多,铜仁地区从广东引进良种猪1万多头,为广东提供优质肉猪10多万头。印江还成为东莞市肉猪基地。这种合作无疑对提升铜仁地区生猪产业水平,防范市场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实,对于养殖场而言,应对猪价波动不能老是等政府出手,自救更重要。”一位畜牧部门人士这样认为。和众多规模养殖场缩减规模“节流”相比,德江亿源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则重在“开源”,新建的畜产品加工厂将于7月初投运,进行屠宰、冷冻、分类分割等。董事长谭立彬说,行情不好时可以对猪肉进行冷冻储备,减少损失。
针对“过山车”般的猪价,业内人士还建议,要应对市场变化,还需建立健全生猪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避免养殖户盲目跟风养猪,提高规避养殖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