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处理好牧民、产业和生态的关系,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这方面,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世界畜牧业大国,都有各自的经验和教训。
上个世纪30年代,由于过度利用草原和不合理的大面积开垦,美国草原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从而造成了严重的“黑风暴”。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牲畜死亡,千万人流离失所。“黑风暴”也因此被列为20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同样,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都曾因过度放牧而致使草原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痛定思痛,各国后来都在改变传统游牧方式,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畜牧体系上做出了许多尝试。在澳大利亚,政府通过规划,以农庄的形式实现牧民定居,并在定居点附近建立起了学校、超市、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在新西兰,牧民们不但凭借水利设施大力种植人工草场,并且采取了严密的保护措施,把整个牧场划分为数块,用篱笆隔开,每天只让牛羊吃一块草地,实现了草场的循环放牧。同时为了保护水土资源,农场的土地每五年便会被翻耕一次。在瑞士,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牧主告别了分散居住的游牧生活,聚居到一起并组织了合作社,农牧业开始向高增值和集约化方向转变。在美国,人们一改过去大肆游牧的做法,提高了单位面积草场的蓄养能力,退还了不该开垦的草地,对降雨量低的干旱草原地带采取了以保护为主的低密度放牧经营。
尽管各畜牧业大国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但改原始游牧为定居畜牧、涵养水源、保护牧草、科学规划,无疑是建立现代畜牧业态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