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     网站地图     设为主页

透视生猪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及对策

2009-12-03 11:32:35 作者:reder 来源:金融时报 浏览次数:0评论 0

生猪产业在我国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汉中为例,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50.49亿元,畜牧业产值50.54亿元,其中生猪产值达40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26.6%。近年生猪价格频繁出现暴涨暴跌现象,给生猪养殖行业带来巨大冲击,进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受损等问题值得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一、猪肉价格大起大落的原因分析

(一)生猪养殖的周期性决定了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如同大部分农产品一样,生猪价格波动具有周期性特征。生产者往往根据上一轮产品的价格来决定下一轮的生产规模,在价格高涨的时候,农户大量跟进。但由于产量提升的时滞性,生产者盲目扩张规模往往导致供过于求,从而造成价格大幅度下挫。在下一轮生产时,过低的价格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又造成大规模减产,必然造成供求关系再次失衡,导致供不应求,从而造成价格暴涨。这样,供给与需求轮番波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呈蛛网状交织,即经济学“蛛网现象”。

在生猪养殖行业,从仔猪到育肥猪出栏的生产周期大约为6个月,从母猪增栏到育肥猪出栏的周期大约为1年左右。因此,生猪的生产周期大约为1年到1年半时间,产量变化对价格影响的时滞也在1年到1年半左右。我们所作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据调查,汉中市2006年3~6月间,生猪的价格形成低谷,而到了2007年9月,价格逐步攀升到本轮周期的最高点,这一过程经历的时间大约为1年半。在价格的最低点,生猪出栏数最多;到了价格的最高点时,生猪的出栏数量反而最低,这也正是对“蛛网现象”的反映。

(二)疫情频繁爆发是生猪价格波动的导火索

生猪养殖是个高风险行业,时常会受到疫情灾害的侵袭。近年,口蹄疫、猪链球菌、蓝耳病等对生猪养殖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据调查,2007年春夏之交爆发蓝耳病时,西乡县一家养殖场每天死亡生猪就有300~400头,疫情过后,这家万头规模的猪场存栏生猪不足千头;城固县一年出栏生猪4000头的养殖场,2007年出栏生猪仅相当于正常年份的1/4。大规模的疫情破坏了正常的生猪出栏量和存栏量,这是造成2007年猪肉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

(三)产业化程度过低是生猪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生猪散养比例较大,占全部生猪养殖52%左右,规模化养殖仅占48%左右,而国外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是70%左右。汉中60%以上的生猪来自散养农户,25%的生猪来自较小规模养殖户,只有15%的生猪来自较大规模的养殖户。散养户比例过大,是生猪行业出现“蛛网现象”的直接原因。大部分散养户和一些小规模养殖户对市场价格走势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盲目跟风、追涨杀跌,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助推了价格的暴涨暴跌。

(四)市场失灵也导致价格大幅波动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我国的生猪养殖仍以农村为主,而农村地区生猪养殖大多各自为政、粗放经营,与市场联系不紧密,大多没有形成产业链,对市场信息反应比较迟缓,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同时,暴涨暴跌的生猪市场本身也加剧了市场投机行为。2007年火爆的猪肉行情吸引了大批资金进入到生猪养殖行业,包括房地产商、企业集团、甚至高盛集团都先后加入到养猪队伍中;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大批返乡的农民工也有部分人盲目加入生猪养殖大军。大量资金的涌入必然导致供给过剩,猪肉市场供求失衡成为必然趋势。

二、对策与建议

(一)把握好政策调控的时机、力度和着力点

鉴于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较大的特点,国家在出台扶持政策时首先要考虑政策实施的时机问题。近期,我国正在试行生猪市场预警机制,采取的预警指标是猪粮比,即生猪和玉米价格的比例(目前阈值为6∶1),当价格低于这一比例时表示养殖户将要亏损,国家应该启动相应的政策扶持措施。显然,建立预警机制为政策调控的时机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但目前的预警指标还比较单一,预警后的配套政策还有待完善。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预警指标体系,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次,从调查情况来看,过去直接针对能繁母猪和规模化养殖企业存栏生猪进行的补贴政策是有待完善的。如部分养殖企业专门为了套取国家补贴而收购生猪或母猪进行“临时性”养殖,这显然背离了政策目标,在价格高涨的时候不但起不到平抑价格的作用,甚至还会增加投机因素。建议直接在收购环节进行补贴,通过价格和市场机制来提高国家政策的绩效。

(二)提高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通过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生猪市场价格过高时,适当收紧对流通领域的信贷供给,并辅之以适当的行政手段,减少中间环节对猪肉的囤积。在生猪价格低迷时,鼓励有实力的养殖企业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技术含量,并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对一些小规模的养殖户和散养农户,可以通过发放贴息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养殖协会等方式,逐步探索走订单农业和合作经营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养殖企业市场预测和风险防范能力。

(三)完善国家储备制度

一是加大对冷冻猪肉的储备量,适当减少对活体猪的储备,并将活体猪的贮备重点放在能繁母猪和后备母猪的储备上,以增强生猪供给的价格弹性。二是借鉴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成功经验,在肉价过低时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在猪肉价格过高时向市场投放储备肉以平抑猪肉价格。三是在扩大国家储备库容的同时,利用一些猪肉加工企业的冷库,通过委托收储的方式增加猪肉储备能力。

(四)完善生猪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的生猪保险举措,主要是能繁母猪保险和规模化养殖保险两个方面的险种。但总体来看,生猪保险存在商业化运作较难、认知程度较低、产品设计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认真总结借鉴目前已有保险的基础上,设计出比较适合我国实际的生猪保险险种,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推行统一管理、规范操作、政府补贴、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使生猪保险逐步走上规模化、商业化运作的路子,从而为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筑起一道安全网。

(五)适时推出生猪期货

国际上,生猪期货是比较成熟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品种。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详细考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尽快推出我国的生猪期货。

  相关文章
  • 验证码:
返回顶部

技术服务:0731-86125880(刘教授) 84617366(张教授)84680800(蒋老师) 营销服务:0731-84693800(黄经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意见与投诉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9 绿叶公司 湘ICP备05014760号